他们知道,这片古老土地上,终于诞生了属于自己的原创奇迹。
回国后不久,联合国科学技术委员会邀请张明浩出席全球可持续发展峰会。他在演讲中没有展示数据,也没有渲染成就,而是播放了一段视频:
画面中是一位藏族小女孩,住在偏远山村,家中第一次接通电网。她小心翼翼地按下开关,屋里那盏由锡烯供电的LED灯瞬间亮起。她怔怔地看着光,然后笑着跑出门,对着满天星斗喊了一句什么。
字幕浮现:“她说,星星落进屋子里了。”
全场静默,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
会后,多位外国代表找到中方代表团,希望能引进该项技术。有的开出天价采购合同,有的提出联合建厂,甚至有大国私下许诺:只要愿意分享部分核心技术,可立即授予荣誉院士称号,并提供永久居留权。
张明浩一一婉拒。
他在回国飞机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:
>“我们不怕技术被模仿,怕的是失去初心。真正的领先,不在于别人追不上你,而在于你始终走在探索真理的路上。当我们不再急于向世界证明什么的时候,才是真正强大的开始。”
五年过去了。
“启明计划”衍生出七大子系统、三十二条产业链,带动上下游企业逾两千家,形成万亿级新兴产业集群。我国不仅建成覆盖全国的“零损耗电网”,还率先发射全球首颗基于拓扑导电材料的量子通信卫星,命名为“明路”。
而那个最初只有几人组成的高校实验室,如今已成为国家级前沿研究中心,每年吸引数百名顶尖青年学者前来进修。
张明浩依然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。
他的办公室没变,墙上那幅手绘草图也没摘下。不同的是,旁边多了一张合影:五个人站在雪山之巅,背后是迎风飘扬的国旗,脚下是刚刚铺设完成的高原输电线路。
学生们常说,张老师不像个大科学家,倒像个守夜人。
但他知道,自己从来都不是孤身一人。
每当夜深人静,他总会抬头望一眼星空。
那里,有一颗以“Lumen-1”命名的近地卫星正静静运转,如同一颗永不熄灭的眼睛,注视着这颗蓝色星球上的每一次光明跃动。
他也常常想起那个雪天的回答。
科学的确像雪花,不可预测,难以掌控。但只要有一群人愿意俯身守护那一份纯粹的好奇与执着,哪怕风雪漫天,火种也不会熄灭。
多年后,一位少年在博物馆看到那块最初的锡烯衬底,隔着玻璃久久伫立。
展签上写着:
>**编号:LM-001**
>
>**诞生时间:202X年X月X日**
>
>**历史意义:人类首次实现常温拓扑绝缘态宏观稳定存在**
>
>**备注:此样品由XX大学普通实验室制备,无任何进口设备支持**
少年转身问讲解员:“他们是怎么做到的?”
讲解员微笑:“因为他们相信,认真做一次实验,就能改变世界。”
窗外,阳光正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