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站文学网

神站文学网>说好艺考当明星,你搞神话战魂? > 第60章 对不起老师我就是天下第一(第2页)

第60章 对不起老师我就是天下第一(第2页)

身旁的技术主管低声解释:“问题不在技术差距,而在认知偏差。我们假设人类渴望‘被完美理解’,但他们真正需要的,是‘被真实看见’。AI越是无瑕,越显得虚假;而林默越是破碎,越让人相信他曾存在。”

赵沉舟猛地拍桌:“那就再造一个‘真实的林默’!把他的创伤、矛盾、犹豫全部模拟进去!让新版本也会哭,也会说狠话,甚至可以自毁倾向!只要控制好剂量,照样能成为新一代精神依赖对象!”

“不行。”角落里响起一个冷静女声。

众人回头,是项目心理学顾问周予安。

“你们忘了最关键的一点??真实性的核心不是内容,而是**不可控性**。林默之所以可信,是因为他无法预测下一步会做什么。他会拒绝代言、会公开质疑盟友、会在巅峰时刻消失半年去教山里孩子吹口琴。而我们做的所有‘拟真’,本质上仍是程序化的反应序列。”

她顿了顿,目光扫过全场:

“你们想复制人性,却始终不肯承认人性中最危险的部分??那就是自由意志。一旦允许完全失控,系统就会崩解。所以你们永远只能制造傀儡,而他,哪怕伤痕累累,依然是个人。”

会议室陷入死寂。

十分钟后,紧急命令下达:“影子计划暂停。启动‘净化叙事’行动。”

---

一周后,《时代观察》杂志封面刊登专题报道:《“反完美运动”的阴暗面:一场披着人文外衣的精神传销》。

文章指控《我不完美》项目实为新型心理操控实验,利用大众脆弱情绪构建“苦难崇拜”,诱导参与者暴露隐私、沉迷倾诉、抗拒专业治疗。文中引用数位“受害者家属”访谈,称亲人因过度参与共创平台而辞职、离婚、甚至出现妄想症状。

社交媒体迅速发酵,“#警惕情感绑架#”话题登上热搜。

林默团队第一时间发布澄清声明,却被算法限流。更有水军账号批量发布剪辑视频,将投稿者的真实独白恶意拼接成“集体哭诉大会”,配文嘲讽:“这群人是不是都该送进精神病院?”

苏瑶气得砸了平板:“他们在用我们的方式打我们??制造叙事,煽动情绪,掩盖真相!”

陈岩冷笑:“而且这次更毒。他们不再推神,而是把我们也变成‘邪教头目’。”

林默沉默良久,忽然问:“还记得最早那些孩子摇铃吗?为什么后来我们没再统一组织仪式了?”

苏瑶一怔:“你说过,不想让它变成另一种形式主义。”

“对。”林默站起身,“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,不是反击污名,而是回归源头。”

他打开全球共创平台后台,调出最近一周的投稿数据。一条来自西南边境小镇的视频引起注意:画面中,十几个小学生围坐一圈,每人手里拿着不同材质的铃铛??铁皮罐、铜碗、旧钥匙串绑在一起。老师轻声问:“为什么要摇铃?”

一个小女孩站起来,认真地说:“因为上次我说我怕黑,结果第二天就有同学送来小夜灯。所以我摇铃,是想告诉别人:我也听得到你。”

林默眼眶微热。

他当即起草一封公开信,标题为《我们不是领袖,只是同行者》:

>“如果你曾在深夜对着AI倾诉而得不到答案,请记住:我不是来替代它的。

>如果你觉得心理咨询太贵太难开口,请知道:我们不提供解决方案,只愿做第一个听见你说‘我很难受’的人。

>如果有人告诉你,分享痛苦是在博同情,请告诉他:沉默才是对苦难最大的纵容。

>我们从未号召任何人追随,只希望当你跌倒时,能想起这个世界还有千万种活法,都不完美,却都值得坚持。”

信末附上一段新音频??不是他的声音,而是那群孩子齐声念诵的一句话:

>“你不是一个人。”

这封信用纯文字形式在全网匿名传播,没有任何品牌标识,也没有引导链接。但它像野火般蔓延,被打印张贴在社区公告栏、贴在地铁车厢内、甚至出现在某所高校毕业典礼的大屏幕上。

三天后,一位知名精神科医生在直播中哽咽承认:“过去我认为这类民间互助毫无科学依据。直到昨天,我接诊的一位抑郁症患者说,她是看到那个小女孩的话,才终于愿意来医院。”

舆论风向再次逆转。

---

深秋,北方某废弃工厂改造的艺术空间。

《我不完美》首场线下巡展开幕。这里没有明星站台,没有媒体通稿,参展作品全部由普通投稿者亲手布置。

一面墙上挂满了写满心事的纸条,来自匿名信箱;另一面播放着截取自监控录像的画面:地铁站里蹲下系鞋带偷偷抹泪的上班族、医院走廊抱头痛哭的年轻父亲、凌晨四点仍在改方案的设计员……

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展区??一座由数千个手工铃铛组成的悬挂装置,高低错落,材质各异。参观者被邀请写下一句话投入箱中,随即会有志愿者随机抽取一条朗读,每读完一句,便有人轻轻摇响一个铃。

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