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站文学网

神站文学网>皖东人家 > 第二百六十六章 公司成立(第1页)

第二百六十六章 公司成立(第1页)

开业前夕,彩云回到唐岭元宝饭店,她问有翠:“最近的生意怎么样?”

有翠道:“挺好的,平均每天能赚一千多,一个月大概能赚五万元左右。”

中秋的月光洒在沟泉村的老槐树上,枝叶间漏下的光影如碎银般铺满地面。晚风轻拂,纸灯余烬未尽,空气中还飘着桂花与泥土混合的清香。林远站在院门口,望着那盏画着地球的纸灯渐渐融入夜空,久久没有转身。

他回到工作室时已是深夜。屋内设备仍在运转,蜂巢网后台的数据流如星河奔涌。他打开“静默频道”的日志记录,发现《唤灵录》已被播放超过两百万次,评论区里涌出无数语言写下的感言:“这是我听过最接近灵魂的声音。”“原来歌声也能成为抵抗的力量。”“请告诉我们,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?”

一条来自智利圣地亚哥的留言引起了他的注意:“我们这里有七个小村庄正在组织‘声音守护联盟’,想加入你们的网络。我们不怕矿场,但我们怕遗忘。”

林远深吸一口气,敲下回复:“欢迎回家。”

第二天清晨,玉强照例巡查大棚回来,手里多了一封挂号信。信封泛黄,邮戳模糊,是从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转寄来的。里面是一张手工压制的植物标本卡,夹着一片高原蓝铃花的干瓣,背面用克丘亚语写着一句话,念禾译了出来:“你带走的不是数据,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呼吸。”

“他们把花送来了。”李晓雯眼眶微红,“这花只开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祭坛边,传说听见它开放的人,会被神灵记住名字。”

林远将卡片轻轻放进玻璃框,挂在墙上最显眼的位置。他知道,这场战斗远未结束。矿业公司虽暂时撤出马查旗拉村,但并未放弃勘探权。国际仲裁庭已受理环保组织提交的证据,然而法律程序漫长,而资本的脚步从不等待。

更令人不安的是,近两周来,蜂巢网多个南美节点出现异常延迟。小陈追踪信号源后发现,在秘鲁与玻利维亚交界处,一座新建的“科研基站”正持续发射高强度定向电磁波??伪装成气象监测设备,实则具备区域级通信干扰能力。

“他们在重建屏蔽网。”小陈脸色凝重,“而且这次用了AI动态调频技术,能自动识别并压制加密信道。”

林远闭上眼,脑海中浮现出玛利亚躲在教堂地下室的画面。他不能让那种绝望再次发生。

当天下午,青年组再次集结。这一次,议题不再是“要不要出手”,而是“如何长久地守住声音”。

“我们不能再被动应对。”林远指着地图说,“必须建立一套去中心化、抗摧毁的备用通信体系。即使主节点被切断,信息仍能通过民间渠道流转出去。”

老周提出一个大胆构想:利用安第斯山区牧民世代迁徙的路线,构建“活体中继链”。每户家庭携带微型存储器,在赶羊途中穿越封锁区,将数据像火种一样一站站传递出去。“当年红军过雪山靠的是人传人,我们现在也可以。”

刘芳补充:“妇女合作社可以联合拉美姐妹团体,发起‘耳语行动’??用传统织物纹样编码音频信息,比如一条披肩上的图案,其实是一段排箫曲的波形图。”

念禾眼睛一亮:“克丘亚人本就有‘结绳记事’的传统,我们可以复兴‘奇普’(Quipu),用不同颜色和打结方式记录声音档案!”

讨论持续到黄昏,最终形成“三线并行”战略:第一条是技术线,研发低功耗、高隐蔽性的“种子电台”,可藏于日常物品中;第二条是人文线,推动原住民文化自救运动,让声音传承本身成为抵抗;第三条是国际线,联合全球伙伴村,打造跨国舆论压力网。

计划刚定,赵大柱拄着拐杖走进来,怀里抱着个木盒子。打开一看,竟是他珍藏多年的一套老式短波收发机,上世纪六十年代产,铜线裸露,旋钮斑驳。

“我老战友临走前留给我的。”他说,“那时候边境对峙,全靠这种机器通消息。它不联网,不受控,哪怕天塌下来,只要还有电,就能发出声。”

众人围上前查看。小陈激动地检测后确认,经过改装,这套设备完全可以接入蜂巢网的边缘协议,实现跨洲无线传输。

“这才是真正的‘听得见的世界’。”林远喃喃道,“不是靠高科技,而是靠人心和土办法。”

当晚,林远写下一封公开信,题为《致所有愿意倾听的人》:

>“我们曾以为,连接世界需要卫星、光纤与算法。

>后来才明白,真正坚固的网络,是由母亲哄睡孩子的摇篮曲、老人讲述往事的咳嗽声、少年奔跑时踩碎落叶的脆响编织而成。

>这些声音不属于任何公司,也不归政府所有。

>它们属于时间,属于土地,属于每一个不愿被抹去记忆的灵魂。

>如果有一天,你们听不到我们的声音,请不要以为我们消失了。

>我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说话??也许是风吹经幡的猎猎声,也许是孩子在沙地上画下的一个符号。

>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,黑夜就永远不会降临。”

信件发布二十四小时内,转发量突破千万。世界各地陆续传来响应:加拿大因纽特社区自发组建“极地信使队”,骑雪橇穿梭冰原传递存储卡;菲律宾巴拉望岛的部落长老开始教授年轻人用竹哨传递加密讯息;甚至有荷兰高中生设计出“声纹颜料”,喷涂在墙上的图案可通过手机扫描还原成语音日记。

而在沟泉村,一场悄然的变革正在进行。

羊肚菌大棚旁新建了一座“声音谷仓”,外观像普通农舍,内部却藏着全套录音、压缩与离线传输设备。村民们轮流值班,录制日常生活片段:锄地时的喘息、灶台前的闲聊、夏夜乘凉时讲的鬼故事。这些声音不仅上传网络,还会刻录成实体唱片,由过往游客免费带走。

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