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最后,是一群孩子齐声朗读陆钏写下的那段话:**“你可以开口,不必完美,只需真诚。”**
信号如野火燎原。
由于“心跳协议”仍在影响主流平台算法,这段本应被限流的内容竟借由私人转发、蓝牙共享、甚至对讲机传输,在无数终端悄然响起。深圳地铁站保洁阿姨戴着耳机突然停下扫帚,跟着哼唱;杭州程序员在加班深夜听到邻居阳台传来琴声,冲出去发现竟是楼下高中生在用吉他改编此曲;哈尔滨某大学宿舍楼集体开窗合唱,惊动保安前来查看……
而在北京某高档会所包厢内,几个昔日掌控流量命脉的资本掮客正举杯庆功,庆祝创音股价回升。
“总算把那些乱七八糟的内容压下去了。”一人得意道,“只要控制住服务器入口,什么‘真实’都是昙花一现。”
话音未落,房间电视突然自动切换频道。
画面漆黑三秒,随即跳出一行白字:
>**“你们删除的声音,回来了。”**
紧接着,是林溪朗诵《我不愿沉没》的画面;是盲童合唱团手语演唱《不说谎的人》;是重庆棒棒军吼出的川江号子;是那位维吾尔老人吹响鹰骨笛的侧影……
所有影像未经剪辑,原始、粗粝、充满呼吸感。
包厢瞬间死寂。
其中一人猛地砸向遥控器,却发现电视反复重启,每次打开仍是同一画面。手机、平板、智能音箱……全都开始自动播放那段音频。有人拔掉电源,可隔壁房间的音响又响了起来。
他们终于意识到??这不是黑客攻击,而是一种新型传播模式:**基于人类情感共鸣构建的分布式网络**。它不依赖中心服务器,而是靠一个个真实个体自愿接力,像病毒一样自我复制,却又比任何技术都更难剿灭。
与此同时,远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召开紧急闭门会议。一份长达1页的调查报告被递交至主席台,标题为:《关于21世纪初中国音乐产业系统性压制原创作品的初步证据》。
报告指出,自2005年起,至少有三百余名独立音乐人遭遇非正常封杀,其作品被大规模标记为“低质”“违规”或“版权争议”,实则并无法律依据。而主导这一系列操作的,正是以吕铭为首的“创音系”权力集团,配合名为“云镜”的算法审查系统,实现文化话语权的垄断。
会议持续七小时,最终达成一项历史性决议:
**建议设立“全球艺术自由保护基金”,并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立项研究“数字时代下的创作权保障机制”。同时,正式受理陆明远案作为首批观察案例。**
消息传出当晚,巴黎左岸一家小型爵士酒吧自发举办纪念音乐会。主持人介绍最后一首曲目时说:“今天我们不演奏爵士,我们要听一首来自东方的诗。它的作者曾被说‘不懂市场’,可今天,全世界都在学他的节奏。”
琴键落下,全场静默。
同样的夜晚,上海外滩大屏突兀黑屏十秒,随后浮现一段黑白影像:年轻的陆明远坐在录音棚里,手指轻抚钢琴,笑着说:“我想写一首歌,让人听完之后,敢说出心里的话。”
没人知道是谁黑进了市政系统。但那一刻,黄浦江畔数百行人驻足仰望,有人拍照,有人录像,更多人默默录下视频发往各个社交群组。
标题统一写着:**爸爸,我们听见你了。**
一周后,吕铭苏醒。
医院监控显示,他在凌晨三点突然睁眼,目光呆滞地盯着天花板。医生刚进门,他就用干裂的嘴唇挤出两个字:“关……闭。”
“关闭什么?”护士追问。
他又重复了一遍,声音微弱却执拗:“关闭……云镜。”
主治医师立即上报,国安部门迅速介入。经查,吕铭昏迷期间,其私人保险柜已被远程清空,所有纸质合同、U盘资料尽数消失。唯一留下的是书房电脑硬盘,里面藏着一份命名为“赎罪录”的加密文件。
解密后内容震惊高层:
-详细记录了过去二十年间,如何通过资本运作、政商勾结、舆论操控等手段,打压异己创作者;
-明确列出三十一名“必须清除”的艺术家名单,陆明远位列第一;
-更令人发指的是,他还主导研发了“情绪驯化模型”??利用AI分析用户心理弱点,定制虚假热点,诱导大众沉迷浅层娱乐,从而削弱对深度内容的关注力。
文件末尾,是一段语音转文字:
>“我以为我在塑造时代。
>后来才发现,我只是在帮所有人捂住耳朵。
>当世界只剩下一种声音,那就不是繁荣,是坟墓。
>如果有一天这一切崩塌,请告诉陆明远的儿子……我对不起他父亲,也对不起这个国家的耳朵。”
这份材料经内部流转,最终出现在央视《新闻调查》栏目组案头。
节目播出那天,全国收视率破纪录达到6。8%。镜头前,主持人面对镜头直言:“我们习惯把娱乐当成消遣,却忘了它也是时代的证词。当笑声变成工具,掌声沦为交易,谁来为沉默者发声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