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谢谢您,让我的女儿活了过来。”
林远舟读完,深吸一口气,将信件归档至名为“光”的文件夹。
抽屉里,那座由孩子们来信堆砌的“纪念碑”又厚了几分。
他知道,前方仍有荆棘。资本不会轻易放手,体制变革缓慢如冰河移动,人性中的冷漠与功利也永远不会消失。但他同样知道,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说出“我不快乐”,就会有另一端,永远回应:“我听见了。”
这不是终点。
这是起点。
他站起身,走向会议室。今天要召开新产品发布会,正式推出消费级“家庭倾听版”音箱,内置独立情感引擎,承诺永不接入广告推荐系统,不参与用户画像构建。
发布会上,他说:
“很多人问我,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‘没用’的产品?它不能帮你赚钱,不能让你升职,甚至连一句‘早安’都不会提醒。
我想说,正是因为它什么都不做,才最重要。
在这个人人都被要求高效、乐观、坚强的时代,我们需要一个地方,允许我们低效、悲伤、软弱。
如果你累了,可以说出来;
如果你痛了,可以哭出来;
如果你害怕,可以承认出来。
不必治愈,不必振作,不必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你只需要,做你自己。
而这,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。”
掌声雷动。
发布会结束后,央视记者追问他下一步计划。
林远舟望向远方,轻声说:
“我想建一所学校。”
“什么样的学校?”
“没有考试排名,没有心理评分,没有‘问题学生’标签的学校。在那里,每个孩子都可以自由地说出‘我今天很难过’,而不会被当作故障待修复。”
记者笑了:“听起来像乌托邦。”
林远舟也笑了:“可如果不先有人做梦,现实怎么会改变?”
那天晚上,他再次登上公司天台。
风依旧冷,城市依旧喧嚣。
他拨通父亲的电话:“爸,我今天说了我想建一所学校。”
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传来一句:“需要用地的话,我认识几个退休的教育局领导。”
林远舟愣住,随即笑出声。
他知道,有些坚冰,正在融化。
远处,一轮明月升起,洒下清辉万丈。
如同无数盏灯,照亮那些曾经不敢发声的灵魂。
他轻声说:
“我听见了。”
这一次,是对全世界说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