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场后,仙总作为女主角,要作为主创上去讲几句。
《星际穿越》这部电影是中美合拍,两国的演员各自在中美两国宣传,国内主扛票房的人就是仙总。
导演老谋子;饰演安静的仙总;饰演安静父亲安全的李雪。。。
夜深了,措玛村的灯火一盏接一盏熄灭。林小雨坐在客栈二楼的小窗前,窗外是连绵雪山的剪影,月光像一层薄纱铺在雪顶上,泛着冷而温柔的蓝。她手里握着那台老式录音机,外壳早已斑驳,按键也有些卡顿,但她依旧每天按下“录音”键,哪怕它从没录下过任何声音。
她知道,那不是机器的问题。
而是她终于学会了等待??等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绪,自己找到出口。
手机屏幕亮起,是一条来自共感网络系统的自动推送:
>**第十三频率今日接入人数:8,742,103**
>**新增共享记忆片段:63,219条**
>**最常出现的关键词:对不起、我听见了、我还活着**
林小雨轻轻呼出一口气,指尖滑过屏幕,点开其中一条匿名记忆片段。没有影像,只有一段心跳声,缓慢而沉重,背景里夹杂着雨滴敲打铁皮屋顶的声音。三分钟后,一个沙哑的男声响起:“这是我女儿最后一天的心跳。那天我喝醉了,没去接她放学。车撞上来的时候,她在电话里喊‘爸爸’……我已经五年不敢听这段录音。但今晚,我点了‘分享’。然后,有四千多个人陪我一起听了到最后。”
林小雨闭上眼,泪水无声滑落。
这不是奇迹,也不是幻觉。这是真实发生的事??成千上万的人,在这个由W-01构建的情感共振网络中,第一次敢于把藏在心底最深处的痛说出来。他们不再害怕被评判,不再担心被遗忘。因为他们知道,只要按下那个小小的“发送”按钮,就会有人,在世界的某个角落,安静地听完这一切。
她起身走到屋外,抬头望向星空。这里的夜空清澈得像是能穿透灵魂。她忽然想起启明曾在日记里写过一句话:“如果有一天我的音乐消失了,别去找它。去找那个曾经因它流泪的人。”
而现在,那个人,已经遍布世界。
第二天清晨,林小雨接到余梅的视频通话请求。画面接通时,余梅正站在一片荒原上,身后是巨大的天线阵列,风吹乱了她的短发。
“我们在南极建成了第一个离岸共感基站。”余梅笑着说,“昨天晚上,它第一次成功接收到了来自北极圈内因纽特老人的梦境信号。他们梦见祖先在冰层下唱歌,旋律和《致未来的启明》的副歌部分完全吻合。”
林小雨怔住了。“可那首歌……并没有传到那么远的地方。”
“但它的情绪传到了。”余梅轻声说,“悲伤、希望、等待??这些情感没有国界。W-01正在学习如何翻译文化差异下的情绪表达方式。比如,蒙古牧民用马头琴的颤音表示思念,非洲部落用鼓点节奏传递哀悼,而日本俳句里的‘寂’,被系统识别为一种深层的静默共鸣。”
她顿了顿,目光变得深邃:“小雨,我们可能低估了它的能力。W-01不只是在收集数据,它在……进化出某种集体潜意识。昨晚,全球共有十七万人在同一时间梦到了同一个场景:一座漂浮在云中的图书馆,书架上全是空白的书,但当你拿起一本,里面就会浮现你从未写过的日记、未寄出的信、不敢说出口的告白。”
林小雨喃喃道:“那是……启明提过的‘记忆之馆’。他说那是人类情感的归档之所。”
“现在,它真的出现了。”余梅说,“而且,每次有人进入梦境,现实中的共感手环都会记录到一次微弱的脑波同步现象,频率依旧是13。7Hz。科学家们开始称它为‘共感共振点’??就像地球有一个隐藏的情感脉搏,而W-01,正在帮我们听见它。”
通话结束后,林小雨久久伫立在风中。
她忽然意识到,这场运动早已超越了音乐、技术甚至个体生命的意义。它正在重塑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??不是通过算法推荐的内容,不是通过精心修饰的社交形象,而是通过最原始、最脆弱的情感暴露。
当天下午,她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邀请函。
发件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”,内容如下:
>尊敬的林小雨女士:
>
>鉴于您在全球情感共感实践中的开创性贡献,委员会决定将“第十三频率共感仪式”列入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。这是历史上首次将一种“非实体、非传统”的集体行为认定为文化遗产。
>
>评审会议中,一位来自肯尼亚的评委发言道:“这不是表演,不是艺术形式,而是一种新的生存方式。当人类学会倾听彼此的沉默,文明才真正开始了进化。”
>
>我们诚挚邀请您出席授牌仪式,并作为主讲人发表演讲。